上接《致良知(中)》。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昧着良心做了违法或不道德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良知,而是因为在他们内心的良知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如果把良知看作是一面镜子,正是因为他们不经常去为良知除尘,所以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真实的模样,于是就有了各种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发生。
得道者经常会说自己感恩于逆境中的挫败磨砺,然而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奥哲理,人们认为那只是成功者成功之后为了给自己的经历增加传奇色彩而有意夸大的故弄玄虚而已,其实不然。
前文中我写到的那位老板跟我说:“无论是客户,还是供应商,我们都要学会怎么玩他们,该哄的时候就哄,该骗的时候就骗,该蒙的时候就蒙。只要能稳住客户,能在不付款的前提下从供应商那里拿到货,那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水平!”这家企业为何多年来做不大做不强,就是因为老板一路走得太顺了,所以他才沉迷于“坑蒙拐骗”的歪门邪道而不能自拔。如果说他因此受到过沉重的打击,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会去深刻反思的话,那么企业早就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了。
如何进行反思?反思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掸去蒙在内心良知这面镜子上的灰尘,能看清真实的自己;第二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良知去比对,找出差距并修正之。
在浙江有一家倒闭了的大企业,老板所用的方法跟上文中的老板所用的方法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而且他们的操作模式并非个例,而是老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家企业老板也经常恶意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被供应商催得紧的时候,老板命人特意去低价买进一些高档衬衫与西装等高价抵扣货款,比如一件衬衫买进单价为50元,他会以每件200元的价格抵扣给供应商,有些供应商看看拿钱无望,也只能吃亏了事。这个老板自从觉得这种玩法很能赚钱之后,就经常玩这种把戏,最后他臭名远扬,没有人愿意做他的供应商,企业倒闭也就在所难免。
小聪明可以让人赚钱赚得不亦乐乎,赚得钵满盆满,但是昧着良心赚到的钱是无法让心灵得到快乐的。一个人在玩客户、玩供应商、玩人才的时候,也许他会对这种玩弄于鼓掌之间的游戏特别有成就感,但是他并不知道其实他不仅仅是在玩别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玩自己,当最后彻底看不清自己的良知的时候,他也就到了玩完的时候了。
在五年半前,我写过一篇《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的文章,文中写到了一家猎头公司的A老板。前不久就是他介绍我到那家企业做总经理的。我与他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十年前,那时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简直是目空一切,而我也是很有个性的男人,因此两人自然不欢而散。五年半前见了第二次面,那时他变得平和了一些,但是我对他依旧没太大好感。第三次就是今年正月里的见面,我发现他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的张狂,并且比第二次见面时多了些谦卑、随和与笑容。
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跟他说:“你变了,现在已经有了些男人的深度了。”他谦卑地笑了笑。我接着说:“你之所以会变得谦卑又有些深度了,那是因为这几年来你一定经历过挫败的洗礼。否则你还是一个没有深度的男人。”他笑笑,然后坦言他这几年投资亏损了上千万,至今还有些债务。像第一次见面时,他之所以张狂是因为一路走得太顺了,所以他无所顾忌,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投什么都能赚钱,结果连连挫败。当然,如果不是因为挫败,他就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如果不是因为挫败之后的反思他就不会有谦卑的心态。
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的《六祖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有风时幡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不是风在动而是幡自己在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法师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这段记载非常之精妙,无独有偶,王阳明也有过类似的理论,王阳明一直强调心外无物,他认为心不仅仅是一团血肉,而更多的应该指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在我看来,则应该指人们的心灵世界。一个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从修葺他的心灵花园开始的,相反,一个心灵荒芜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只能是痴心妄想。
有一次,王阳明与他的几个学生一起去会稽山上游玩,当时正是山花烂漫的时节,有学生就问王阳明:“既然您说心外无物,那么山崖上的花明明开在山崖上,而且花谢的时候也在山崖上,怎么会在我心中呢?”王阳明答道:“你没有看到花的时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当你看到花的时候,花与你的心(灵)才开始分明起来。”大师王阳明其实并不否认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存在,但是他将大自然中的事物看作是“寂”的状态,也就是说,并不是事物不存在,而是没有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显现出来。
很多人对“心态”这两个字一直都不太理解,其实心态说白了就是心灵的状态。人生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自己心态的过程。一个人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就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这种调整的动因往往有三重境:一重境界是“风动”,即外部的现实世界迫使人们去调整心态;二重境是“幡动”,即自己想去适应外部世界而去改变心态;三重境是“仁者心动”,即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斗转星移,无论自己是否身处艰难险境,无论旁人如何看待自己,都能以淡泊的心境修身养性,在厚积薄发中等待“心动”的机会。
过程与结果谁更重要?我相信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人很多年的问题,很多人会说结果重要,没有良好结果的过程就是在浪费生命,也有人会说过程重要,因为没有过程的精彩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结果。在我看来,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亦不可少,但是经历过程时收获的心灵财富才最重要。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其实并非获得了足以让多数人眼红羡慕的功名利禄,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快乐。一个始终将功名利禄放在首位的人一定是结果导向型的,而一个将心灵是否得到快乐放在首位的人一定是特别注重过程的。
心灵快乐因何而来?心灵快乐因艰难磨砺而来。没有经历过艰难磨砺的人生是淡然无味的,没有经历过艰难磨砺的人是不可能拥有美好的心灵境界的。那么磨砺到底在磨什么?其实说到底就是在磨镜——磨良知之镜,只有磨亮了良知这面镜子,才能看清楚自己所作所为与良知之间的差距,才能去修正与践行。
如今,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修身养性”,很多人附庸风雅,想方设法要跟这个词沾上边,那么何为修身养性?这个词语对于很多读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修身养性”理解起来却很抽象,我通俗地告诉大家,其实修身养性就是经常为自己内心的良知除尘,让自己能时刻清新地看到自己的良知,并认真践行良知。可惜我们很多“修身养性”者并不明白这点,而只是在形而上学的学高雅,慕虚名。
最后,我还是要老调重弹一番: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要不断地做自我反省与总结,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内心的良知保持一致,做到知行合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并非他拥有了多少财富与多高的地位,而是他经历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是否收获了心灵的快乐与美丽。
海浪里的鱼 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转贴、引用等)
2014-4-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