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老子学智慧》系列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滋润养育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浊垢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之人总把自己处于众人之下,他们思想清明深邃,心胸宽广而又深不可测,他们待人以真诚、友爱和无私,他们一诺千金,恪守信用。上善之人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上善之人有与世无争的美德,所以他们就不会有过失,因此也就不会有怨咎。
在这段文字中,也许读者们难以理解为何水停留在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在《道德经》第六章中写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段话浓缩得极为精妙,很多解读《道德经》的学者们都理解不了这段话的深度,但因涉及主题敏感,大众传统观念又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即使解读了,绝大多数人也难以理解到其中的精妙。虽然这章不做精解,但是其中谈到的“谷神”有必要做浅层面的解析。谷指的是山间低洼的山谷,山谷往往大而空,因此可以生养万物,神指孕育万物的能力与不拘泥于形式的过程。谷神可以理解为大道虚空生养万物。
读完上述浅层解析之后,你或许就能明白为何处于低洼处的水最接近于“道”了吧。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道”太抽象,很难理解,那么你试着去理解水,当你真正深入理解了水之后,你也就明白了“道”的大概。
水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水是生命之源,在大自然中,只要有生命的地方都会有水的存在。水看起来似乎没有原则,你用方形容器装之则为方,你用圆型容器装之则为圆。水看起来似乎没有骨气,因为人总想往高处走,而水总往低处流。水似乎很无奈,因为水常常会存在于人们非常不屑甚至鄙夷的卑下浊垢之地。
无论人们怎么看待水,水从不抱怨也从不后悔。无论是奔腾入海,还是落进泥沼,水都不忘滋养一路的生命苍翠。即使无人理解,无人赞美,水依旧会走水的路。即使无人理会,无人喝彩,水依旧会牺牲自我滋养万物。水看起来柔弱无形,似乎没有原则,没有骨气,但是水虽柔弱却能无坚不摧。水虽然没有生命,但是水滋养起了生命的苍翠。水看起来无为,实为大有为。
当然你会说人不是水,人是有生命与思想的,所以很难做到如水之道。是呀,人是有思想的,所以在人生路上,如果你常常被人误解、不屑、抱怨,甚至鄙夷,你通常都会愤愤不平,这也很正常。
在前文中我写过,人生有三重境。面对他人的误解、不屑、抱怨,甚至鄙夷,身处一重境与三重境的人都会表现得很淡然,但其淡然的涵义有所不同。一重境的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们看一切事务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看不到人性卑劣与虚伪的一面,正因为看不到所以也就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三重境的人因为经历了二重境的痛苦磨砺,因此他们洞穿了人性的卑劣与虚伪,所以他们学会了释然,懂得了放下与无争。一重境的人往往懵懂无知,少不更事,而三重境则有了一份跨越沧桑之后回望来时路的淡然。现实中,绝大多数人身处二重境的痛苦炼狱之中,因此难免会被人误解、不屑,甚至鄙夷,自己也经常会抱怨与埋怨。
身处一重境或刚入二重境之初的人在朋友陷入人生苦恼的时候总会去劝慰他们学会放下与释然,而其实他们自己并不懂得何为放下,何为释然。人只有经历磨难与纠结之后才能走向心性的成熟,只有跨越了沧海桑田,穿越二重境步入三重境之后才会真正懂得放下与释然。
水因为常常停留于低谷而更接近于道,如果你已入悟道之境,在人生处于低谷之时恰是你接近成功之道的时候,当然此时更需要的是你能有所悟,否则,你虽近道而不能得其境。
此章中精妙地提到了上善之人的修为与行为标准。何为上善之人?上善之人并非指积德行善的大善人,圆滑处世的老好人,而是指具备最高德行之人。那么人们如何修炼才能成为上善之人呢?上善之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如果你想成为上善之人就先做自我修炼,如果你想判断一个人是否上善之人,你可以从他的表现中看出端倪。
上善之人的修炼可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四个方面中入手。看一个人是否达到上善之人的标准,你可以从“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几个方面进行评判。
文章先从修炼开始入手展开。
n 居善地,心善渊
何为善地?就是接近于道的地方。水之所以接近于道是因为水通常流往低洼之处,即谷地。当然这并不是要你选择低洼之处作为居住之所,而是让你在与人相处之时别动不动就与人一争高下。何为善渊?就是要有胸襟与气度,能虚怀若谷,能听得进他人正确的意见与建议。
如果你居善地,心善渊,他人对你的误解,你不会去争辩;他人对你的不屑,你不会在意;他人对你的抱怨,你不会去理会;他人对你诋毁,你不会太放在心上;他人对你鄙夷,你会将其作为超越的动力。
要是问大家中国历史上最为贤明的君主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作为一代君王本可以居高临下,目空一切,然而他以民为本,广开言路,虚怀纳谏。说到李世民一般都会提到犯颜直谏的诤臣魏征与贤德的长孙皇后。
魏征原为太子李建成的重要幕僚,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唯才是举,不但没有杀掉魏征,反而因非常欣赏他的胆识与才能而让其做了谏官。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即使李世民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李世民因此对魏征有了敬畏之心,这倒不是因为他惧怕魏征,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拥有至高权力的皇帝要杀掉一个大臣几乎不用什么正当理由。李世民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懂得“道”,所以才有博大的胸怀。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李世民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李世民怀中。
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男人一定是位得道之人,而在这得道的男人背后往往都会有一如水似道的女人。李世民就是一位得道的男人,而长孙皇后则是一位如水似道的女人。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在出嫁前任性地要求自己的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多一倍。李世民认为,永嘉公主出嫁的时候是武德年间,国力尚且虚弱,不能给永嘉公主很丰厚的嫁妆。长乐公主出嫁之时已经是贞观了,国力强盛,理应给自己心爱的女儿多一些嫁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长乐公主。
这件事很快就被魏征知道了,他进谏说这样做不符合礼制,侄女(长乐公主)的嫁妆怎么能超越姑姑(永嘉公主)的呢?李世民很不高兴,回去以后,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后却很高兴地对李世民说:“我曾经听说您看中魏征,但一直不知道原因。今天听了他的进谏,我觉得他能够抑制主上私情,是正直的社稷之臣。我虽然与陛下是结发夫妻,情深意重,但是每次与陛下说话的时候尚且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如今魏征身为外臣,却能不顾及自己的个人安危而犯颜进谏,实在是难得的贤臣。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还请陛下详查,那就是天下的幸运了!”
经长孙皇后这么一说,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谏言,长乐公主的嫁妆自然也就不怎么丰厚了。换作一般的皇后必定会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非整死多事的谏臣不可,然而长孙皇后为此事还特意赐给了魏征一笔钱与五百匹帛,并传话给他:“早就听说了您的正直,如今才见识到。希望您继续保持这样的心地情操不要改变。”
李世民虽为明君,但是经常被魏征犯颜直谏,心中也难免会产生不快。有一次魏征的直谏让李世民怒火中烧,回到长孙皇后那里后就狠狠地说:“一会儿一定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完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退了下去,在内室中换好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出来后就跪在李世民面前,恭祝李世民。李世民见此情景吓了一跳,问其原因,长孙皇后才缓缓开口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可见陛下明。”李世民听后,怒气全消。
作为一朝天子应该想纳什么样的女人做妃子都可以,可惜李世民却不行,因为有魏征的犯颜直谏。贤淑良德的长孙皇后有时会主动为李世民纳妃,一次她看上了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年方二八的女儿,于是就建议李世民把她召入宫中。
李世民满心欢喜地下了册封诏书,可是百密一疏,这件事情却被魏征知道了。原来消息有所偏差,郑氏女子早就许配了人家。魏征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于是又一次犯颜直谏李世民,要求他顾及名声,将郑女退还给夫家。李世民惊闻这个消息,立刻把册封使者召了回来,不过他心中也甚为不快,
皇帝娶个女人也要被人束缚,李世民感觉很不是滋味。以房玄龄为首的重臣们见状,纷纷提出诏书既然已经颁布,怎么能因为魏征的几句话就召回去呢?何况郑女的夫家也已经声明,说与郑氏绝无婚约。李世民有些心动,于是就拿着郑女夫家的奏章给魏征看。魏征直言不讳地说,“他家不过是害怕重蹈太上皇情敌辛处俭的覆辙罢了。”原来唐高祖李渊有一嫔妃,是太子舍人辛处俭的妻子,李渊不但夺其妻而且还对辛处俭怀恨在心,李渊越看辛处俭越别扭,最后干脆将他降级外调做了县令。李世民听后恍然大悟,于是作罢。
李世民缘何能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让现代人回望大中华历史的时候都会对其啧啧称奇。这主要源于李世民是一位得道之人,他居善地,心善渊,因此敢纳逆耳忠言。李世民在人性完善的过程中,魏征“咄咄逼人”,让李世民原本豁达的心态变得更为稳固,长孙皇后如水似道,有效分担与释放了李世民的压力,并辅助李世民塑造了心灵世界。
魏征是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但是他并没有悟到道,当然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说魏征不懂得道,人的有些行为是性格因素所决定的,改变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魏征遇到了千年难得一遇的明君李世民,才未遭致杀身之祸。
李世民是上善之人,他居善地,心善渊,如果李世民处处斤斤计较,就不会有魏征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会有贞观之治。其实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可以说李世民最终的得道与长孙皇后的理解与支持不无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长孙皇后之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阴丽华皇后,还有朱元璋的马秀英皇后等人都是非常贤德的皇后,称她们为上善之人也并不为过。
在现实生活中,别以为总处于下风你就会吃亏,相反,恰在你处于谷地之时才有机会去认真思考问题。在与人交往中,要逐渐拓展自己的胸怀,因为在人生中,往往你的胸怀越大,你所容纳的风景也越多,参透之后,你的幸福感也会越强。相反,那些总喜欢颐指气使之人虽然占据上风之位,但是他们不懂得道,自然更谈不上胸怀,因此在其针尖般大小的心底里不但装不下风景,也容不下幸福。
读《道德经》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助飞事业成功,而且还能让普通人找到幸福感。感兴趣的读者们请继续关注《我向老子学智慧:上善若水,不争无尤(中)》。
海浪里的鱼 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转贴、引用等)
2013-8-24
评论